根據最新協議,伊朗承諾暫停阿拉克核設施的運轉。國際原子能機構本月早些時候已獲許進入阿拉克重水生產廠。
  早報記者 黃翱
  當地時間24日,伊朗核問題六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與伊朗在瑞士日內瓦就解決伊朗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這一協議突破了近10年的伊核問題僵局,為建立政治互信訂立了時間表。
  然而,掩藏在伊核問題背後的,則是西方國家與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恩怨情仇與政治博弈。
  首座核反應堆由美國建造
  1979年以前,君主政體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在國王禮薩汗·巴列維的統治下,在政治上倒向西方,在社會上推行全盤西化政策。可口可樂、好萊塢電影、潮流時尚的服飾,當時的伊朗看起來與一個西方國家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朗開始了其國內的核計劃。伊朗最初的核技術積累主要從當時關係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作為“原子能為和平服務”項目的一部分,當時的美國也樂於向伊朗分享自己的技術。實際上,伊朗的首座核反應堆便是由美國機械與鑄造公司參與制造的。
  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里,美國與歐洲國家都密切參與幫助伊朗的核計劃。作為回報,伊朗不僅向西方國家出口大量的原油,默認美國在中東的強勢存在,同時在四次中東戰爭中保持沉默。
  伊斯蘭革命後美伊敵視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斯蘭什葉派教士霍梅尼領導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在國內實施“全盤伊斯蘭化”的政治目標,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的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
  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伊朗駐美大使館被占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伊朗人質危機”以及伊朗整體的激烈轉型讓美伊兩國於1980年斷交,美國對伊朗核計劃的援助全面中斷。
  20世紀80年代,長達8年兩伊戰爭以及西方資本技術的撤離讓伊朗核計劃暫時處於低潮。20世紀90年代,伊朗核計劃全面重新啟動。
  1990年初,俄羅斯與伊朗建立了一個名為“波斯波利斯”的聯合研究組織,為伊朗提供專家以及核技術支持。1992年,伊朗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這被外界解讀為伊朗核計划進入新的階段。作為這一協議的主要成果,伊朗重新啟動位於布什爾省的首座核電站的建設。這座核電站本來由德國公司負責建造,但在1979年之後被中斷。2011年9月,布什爾核電站建成投入運營。
  與此同時,伊朗還大力發展自身的導彈技術。20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飛毛腿”導彈的基礎之上,伊朗秘密開發並不斷完善其“謝哈布”家族導彈的性能。據國外情報機構推測,伊朗目前擁有約30枚推測射程為1900公里的“謝哈布-3”型導彈。
  三十年的製裁之路
  在伊朗與美國陷入敵視,以及美國懷疑伊朗將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背景下,美國開始了對伊朗長達三十多年的製裁。
  1979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簽署12170號政令,凍結伊朗在美國的120億美元資產,宣告美國對伊製裁的開始。兩伊戰爭開始後,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製裁。1984年,美國宣佈對伊武器禁令,禁止對伊朗的一切援助行為。同時,美國也開始運用政治影響力,反對伊朗得到任何來自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1987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簽署12613號政令,斷絕與伊朗的任何進出口貿易。克林頓時代的美國對伊製裁進一步加強,1995年,美國國會通過《製裁伊朗利比亞法案》,禁止包括石油在內的任何與伊朗的貿易。“9·11”以後,在美國總統布什新保守主義戰略下,伊朗被美國列為所謂“邪惡軸心”之一,至此美伊的對立達到又一個高潮。
  面對製裁,伊朗並未妥協。
  2003年初,時任伊朗總統哈塔米首次公開承認伊朗擁有鈾礦,並表示提煉出了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雖然哈塔米表示僅用於和平目的,然而美國繼續拿核武問題大做文章,美國對伊朗核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當時,美國大舉陳兵中東,發動伊拉克戰爭。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並一度暫停濃縮鈾活動。
  然而,在伊朗“強硬派”總統內賈德執政時期,伊朗核問題進一步升級,並一度險些釀成危機。
  2005年8月,就在內賈德上任5天后,伊朗旋即宣佈恢復鈾濃縮活動,併在2006年1月宣佈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2006年4月,內賈德宣稱,伊朗已經成為了有核國家。2010年,伊朗宣佈已經可以自行提煉並生產出第一批豐度為20%的高純度濃縮鈾。同年,伊朗宣佈建造多個核設施。
  有媒體如是總結內賈德時期的核計劃,在哈塔米政府時期,伊朗的核技術由於政治原因停滯在為鈾濃縮進行準備的鈾轉化階段。在內賈德政府期間,伊朗掌握了完整的核循環技術,建立了完整的核循環體系,生產高濃度濃縮鈾、列裝新一代離心機,實現了除製造核武之外的核目標。
  伊朗的核計劃大幅邁進也招致了國際社會的激烈反應。2006年7月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伊核問題被提交至聯合國安理會。
  2006年12月和2007年2月,美國“艾森豪威爾”號和“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先後開抵波斯灣。這是4年前美英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首次在海灣地區同時部署兩個航母戰鬥群,同時在波斯灣地區陳兵3萬人。2007年1月28日,美國副總統切尼罕見地公開聲稱,美國派遣第二個航母戰鬥群前往波斯灣的意圖是,“正在同朋友、盟國和國際組織合作,以處理伊朗威脅。”由此,美國與伊朗一度滑向戰爭邊緣。
  在另一條線上,國際社會的斡旋也在同步進行。2006年開始,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六國官員多次舉行會晤,尋求伊核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六國與伊朗自2008年7月以來舉行多輪對話,但由於雙方在鈾濃縮、製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
  自2006年以來,以違反此前簽署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為由,聯合國於2006年、2007年、2008年以及2010年通過多項對伊朗製裁議案,包括在全球範圍內凍結與從事核互動有關的個人與單位的金融活動,實行嚴厲的武器禁運等。
  就這樣,10年來,伊朗核問題沒有得到任何進展。同時,在美國極力推動的遏制政策下,伊朗與國際社會漸行漸遠。嚴厲的製裁使伊朗經濟遭到重創,並突出表現在石油出口銳減、貨幣貶值嚴重、經濟出現負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等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伊朗溫和派總統帶來轉機
  自2013年8月“溫和派”魯哈尼出任伊朗總統以來,美伊關係在冰凍三十多年後出現緩和跡象。2013年8月,奧巴馬與魯哈尼實現美國和伊朗總統的首次通信;9月聯大期間,雙方又實現首次外長級會晤和第一次總統之間通電話。此後,美國不斷放出可能放鬆對伊朗製裁的信號。在第二輪日內瓦會談結束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伊朗達成核查路線圖協議後,奧巴馬於11月14日敦促國會暫緩推進對伊朗的進一步製裁。
  9月26日,伊朗外長扎里夫首次與六國外長就解決伊核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10月中旬,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舉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來的首輪對話。11月上旬,各相關方再度在日內瓦舉行談判。與此同時,各國領導人還在場外進行了頻繁的磋商。密集的談判最終導致了24日協議的達成。
  無論如何,昨日達成的協議可謂“雙贏”。對於在中東局勢上“戰略收縮”的美國,協議的達成為其提供了體面的“戰略緩衝期”。而對於伊朗,則通過談判表現的誠意部分恢復了國際社會對其的信任。但需要註意的一點是,昨日的會談中,雙方對暫停鈾濃縮活動仍然存在不同理解。伊朗表示,將暫停生產20%濃度的濃縮鈾,但可以繼續其他鈾濃縮項目,這顯然與美國的理解不同。這或許將成為雙方分歧的一個側影,為伊朗核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埋下註腳。
  (原標題:伊核問題始末:一場10年的博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13ckpf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